top of page

彼時諸羅
清領至日治時期的摩登東門町
Then Jhuluo
Modern Tōmonchō from Qing Dynasty to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
嘉義原稱「諸羅山」,諸羅是當地平埔族部落「諸羅山社」的音譯。 隨漢人的墾殖、諸羅縣治的設立、城牆的興建,逐漸發展成漢人為主的聚落。日本治臺後,嘉義作為周圍鄉鎮的糖業中心、阿里山林場開發的轉運站,成為摩登時代的經濟、娛樂發展重地。

清領時期:東門內街
串連經貿的襟山絲路
荷鄭時期,嘉義地區逐漸開發,由於人口分佈零散,未有大規模建設。1684年(清康熙23年),嘉義一帶仍處拓墾階段,城牆及市街尚未出現。
直至1704年(康熙43年),大興實質建設,並有城牆及軍隊的防禦,成為臺灣府城以北的政治、軍事中心。隨建設完善,經濟活動活絡,商紳紛紛湧入嘉義城內居住,加速促進市街發展。
清初建制,設置諸羅,1727年(雍正5年)知縣劉良璧建城樓,分東西南北四門,名字依次為「襟山」、「帶海」、「崇陽」、「拱辰」。嘉義的東門名為「襟山」,取嘉義座落嘉南平原、背山面海的意象。 現今公明路一帶為東門內街,東門派出所所在位置東北側為諸羅古八景之一「萬山倒影」。
清代中、晚期文人有徐德欽家族、賴國華家族、賴時輝家族、王克捷、林啟東、江耀彰、黃鴻藻、賴世觀、何振猶、林維朝、徐杰夫、許光烈、蔡鴻書、林培張等人。
日治時代:繁華之後
政經發展下的文學
日治時期,嘉義市區的行政中心由清代舊城牆內之西南側,轉為城內北側。因行政劃分的變遷,將嘉義廳舍改為嘉義郡役所,此時嘉義街役場亦設於此區,形成嘉義地區的新行政中心。
東門出城通往阿里山山脈,阿里山鐵路於1912年(大正元年)開通,使嘉義地區成為往返木業林場的必經路途,因著經貿絲路開展,東門內街逐漸成為發展重地。
隨基礎建設增加、縱貫鐵路通車後,1902年(明治35年)嘉義火車站完工,因嘉義火車站設於舊城區之西,逐漸吸引商人向西移動,舊城內東門一帶的商機衰退,商業繁華之地移轉至中央噴水池到嘉義火車站前的新設道路兩側。
日治時期嘉義地區詩社林立,成員多元化,先後有茗香吟會、羅山吟社、玉峰吟社、無名吟社、鷗社、淡交吟社、麗澤吟社、小題吟會等計有26個詩社,可說是嘉義詩社全盛時期;有白玉簪、賴雨若、賴惠川、張李德和、林玉書、蘇孝德、陳景初、王殿沅、許然、黃傳心、賴尚遜、莊伯容、方輝龍、吳文龍等十數人。
尾端
TOP
bottom of page